广西梧州古代被称为“苍梧郡”,据史书记载,舜帝南巡就死在这个地区。据说广府话(白话)也起源于苍梧地区。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在岭南置广信县。广信县的位置及治所在哪里?从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两种说法:一说是在今广西梧州市,另一说法是在今广东封开县。究竟哪种说法与历史事实相符?本文试作探讨与考证。
一、秦代以前的梧州
五亿年前,梧州是一片大海
古生代寒武纪末(距今5亿年左右),梧州(即古广信,下同)全境被茫茫一片大海淹没。到志留纪末(距今4亿年左右),发生强烈的广西运动(加生东运动),梧州地壳上升为陆地。新生代中期(距今三四千万年),梧州峡口开始割裂,原始河床出现,这就是浔江、桂江和西江。第四纪(距今160万年)后,梧州地壳逐渐上升,河床下切,后来便形成梧州之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观。秀丽的白云山,屹立在城东北,海拔367米,为梧州城最高山峰。群山环抱,层峦叠翠,蔚为壮观,故梧州有“山城”之名。地处广西百川下游,浔江、桂江和西江在此相汇,广西90%的江河水量从梧州经珠江注入南海,梧州又有“水都”之称。连绵起伏的山脉,像一条条青龙直奔梧州,蜿蜒奔流的江河,似一条条白龙相聚梧州,于是,梧州又有“龙都”之誉。
旧石器时代,梧州已有人类活动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梧州已有人类聚居、生息、繁衍。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学者在梧州蝶山区先后发现10多个石器遗址,在金鸡蛋山、蜈蚣岭、低山、崩山、高旺等地,采集了一批打制石器、尖状石器,其形制类型,与百色盆地的旧石器相近,同属一系统,距今10万年左右。在大塘还发现磨制石器,如有肩石斧、石铲等,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四五千年。商周时代的几何硬陶,大塘、高旺、螺山等地也有发现,这反映梧州出现人类活动时间的连续性,与“舜崩于苍梧之野”有关连。到春秋战国,梧州社会有了进一步发展,大塘、塘源出土的大铜鼎、铜矛,此外还出土战国时期的米字纹陶瓷等陶器,以及富民坊制陶瓷遗址。由此可知,梧州当时已进入阶级社会了。
梧州先民,古称“仓吾”
商代,西江土著居民桂国、损子产,周初融为“仓吾”。“商朝时,‘百越’部族聚居南方,其中‘仓吾’部落,大部分分布在桂江、贺江流域”。春秋战国时,在梧州聚居的原始民族部落称“仓吾”(古籍仓吾、苍梧通)。主要从事渔猎、农耕活动。《逸周书·王会解》说:“仓吾翡翠。”《越史丛考》曰:“仓吾为国,已早见于周也。”徐石松在《粤江流域人民史》中说:“仓吾乃古代的南蛮。”“仓吾”一名,含义为“青色的人。”《逸周书注》就说:“仓吾,蛮也,翠其色青。”仓吾族是“百越”的分支。自苍梧郡建立之后,仓吾的名称便逐渐消失。今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有称“梧州人”群体,这可能是古仓吾族的后裔。仓吾是中国最古老的部落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颛顼高阳氏时期就生活在这里,过着“刀耕火种”生活。西周时,仓吾族向周王朝进贡翡翠等,与中原发展关系。秦统一岭南后,汉族开始从桂江进入梧州定居。后来仓吾族一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发展为壮族、侗族等。
舜帝是西江文化的始祖
舜帝晚年,为开拓中原与岭南的交往,曾出巡梧州。公元前22世纪末,舜帝从虞(今河南虞城县)出发,过长江、入洞庭,溯湘江至湖南宁远巡视后,沿越城岭低谷古道抵广西桂林。在桂林巡视后,沿漓江南下梧州。在梧州传播中原文化,开创了中原与岭南的交往。不久,舜在梧州因染病去世,葬于梧州。唐大历初,梧州人在大灵山(今白云山)锦鸡岩建虞舜陵及舜帝庙。清谢君惠《广西通志》说:“锦鸡岩在城东五里,悬崖峭立,洞宇宏敞,中有石窟,俗传舜陵在焉。”舜帝南巡梧州,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件大事。
二、秦至南朝的梧州
秦朝,梧州纳入中国版图
虞舜时代(公元前2255年——公元前2207年),全国划分12州,梧州属“扬州徼外”之地。禹时,全国划分9州,梧州在“荆州徼外”,又称“南交”。夏、商、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56年),梧州属荆州之楚,百越之地。《苍梧县志》(清同治版)记载:“苍梧(梧州),其境久属于楚”,“荆州南属百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桂林、南海、象三郡,梧州属桂林郡,郡治在布山(今广西贵港市)。从此,梧州正式纳入秦中央行政版图,至今已有2218年了。
汉朝,梧州是岭南交通枢纽
秦以前,梧州与中原联系主要通道有两条:一是经越城岭进入桂江盆地,二是经萌渚岭进入贺江谷地。这两条南北主要通道可由桂江和贺江汇集到梧州,下可到珠江三角洲,上可到广西的西部,再经南流江到北海、合浦和越南河内地区。因此,奠定了梧州在岭南的重要经济地位。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桂江上游靠近湘江支流海洋河源分水岭(今广西兴安附近)开凿一条人工运河,“以通舟楫”。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30多公里长的灵渠凿通,使“北水南流,北舟逾岭”。梧州正处南北水陆路交通要道上,特别是处在灵渠与桂江南下西江的转折点上,地位日显重要。溯桂江越灵渠入湘江经洞庭连结长江可达长安。溯浔江转绣江经南流江可达合浦远达越南。梧州“居百粤五岭之市,连九疑七泽之胜。北接要湖湘而为唇齿之邦,下通番禺而有咽喉之势。唇齿湖湘,襟喉五羊,南控容邕,西顾桂柳,与应广肇,于以坐制诸蛮”。(谢启昆:《广西通志·梧州府》)
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出兵岭南,沿灵渠、桂江南进梧州,过北流江、越桂门关(鬼门关),从南流江至合浦,沟通以梧州为中心的南北交通。到建初8年(83年),零陵峤道(湘桂走廊)开通,从中原到达湖南境后,就可以利用湘江这条水路南行到广西兴安,经过灵渠入桂江,如从陆路走,从湖南通过零陵峤道,直达桂林,水陆两路,均可以桂林为起点到达梧州,然后从梧州逆西江上溯藤县的北流河口,再沿北流河南下,进入玉林平原,转入南流江,最后到达北部湾畔的合浦。合浦距印支半岛和东南亚各国最近。据专家考证,汉代,梧州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交汇之地,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汇重心。“梧州、合浦在汉朝时,已是广西及西南各省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门户”。(见《广西航运史》1991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西汉元始年间(公元1-5年),“苍梧郡治广信(今梧州市),设城东驿,属官办机构,驿路通往洛阳”。“据《汉宫》所列7个州的驿道里程:‘苍梧郡广信刺史治,去洛阳九千里’”。这是当时全国最长的驿道。梧州成为岭南水陆交通枢纽。
广西最早的古城:苍梧王城
秦末,中原群雄逐鹿,南海郡龙川令赵佗乘机绝道封关,兼并象郡、桂林郡,屯兵严关、秦城关、桂岭,于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建南越国。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东广州),独据岭南,建赵佗王城。赵佗打败安阳王后,又建苍梧王国,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
“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古广信土城也,昔苍梧王赵光始居此土。其后汉置郡县交趾刺史因之。考其旧基依茶山(今北山),傍桂水(今桂江),大江(今西江)绕其前”。赵光即位,便兴建王城,取“苍梧”族之名,称“苍梧王城”。这是梧州建城之始。“据1956年勘测,苍梧王城周长424米,面积1.12万平方米。苍梧王城是座土城堡,为赵佗王国的行都,借以控制桂林郡和象郡。城址在今梧州河东区东中路和东正路南。城东由东正路至传经里;城西由东正路至东中一巷;城南由东中路一巷至传经里;城北在东正路;城址的选择,可依山据守,又可防洪。苍梧王城存在70余年”。因此,地方志专家冼光位指出:“梧州市历史悠久。《史记·南越列传》记有:汉初,南越武帝赵佗封赵光为苍梧王,赵光即位,便兴建苍梧王城。这是今梧州市建城之始,也是今广西有文字记载建城之始。《史记》、《苍梧县志》记有梧州和广西最早的这座土城。”
梧州:广信县治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南越,以其地为广信县,置苍梧郡”。于是,改苍梧王城为广信县城。广信县之得名,据《汉书·郡国志》说:“县名广信者,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因为广信是岭南最早开发的地方。从舜帝、秦始皇、赵佗到汉武帝,都十分重视开发这个地方。广信县城在苍梧王城的基础上,“向南筑成半梯形,北由今梧州东正路45号至10号,中由东中路顶幼儿园至传经里4号,南由东中路13号至文化路东3巷6号,周长600米,面积2.5万平方米。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再次扩筑至今大中路口和东正老干部宿舍”。
最早记载广信县治所在地的是唐初李贤的《后汉书注》。李贤在注《后汉书·陈元传》时说:“广信,故城在今梧州苍梧县。”其次是唐代杜佑,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他在《通志》中说:“苍梧汉广信县城即此地。”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说得更为明确:“广信城,在今(梧州)府治东,汉置,自三国吴以来皆因而不改。”该书还引用《城邑考》说:“府旧城在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南两面临江。”《广西通志辑要》也说:“广信县苍梧郡治,又为交州刺史治。”
元鼎六年,汉武帝在苍梧郡设漓水关。《汉书》就有“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漓水关”的记载。“漓水关,在府(梧州)西南,汉置苍梧郡有漓水关,即此”。这就是说,苍梧郡、广信县同在漓水关,即今梧州桂江口。王国维在《水经注》中说:“苍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开,王莽曰新广郡,县曰广信县,王氏《交广春秋》曰:元封五年,交州自赢移治于此。”《中国历史地图集》在“西汉交州刺史部图”和“东汉交州刺史部图”,把苍梧郡和广信县治所和漓水关分别标在今梧州市的桂江口处(浔、桂、西三江交汇处)。由此可证,梧州是苍梧郡和广信县治所。
《苍梧县志》说:“汉广信县,武帝元鼎六年开。”广信县是岭南开发最早的地方。因此,江藩在《炳烛室文杂》中说:“吴以广名州,本于广信,宋以广名路,亦本于广信也。”广西、广东之得名,就因为广西在广信西面,广东在广信东面。而广州之得名,据《广州考古辑要》说:“名广州者,因制治在广信,乃取县名之一字为州名耳。”广信建置以来,历两汉、三国、晋、南朝宋、齐,达700年,广信县名不变,直到隋开皇三年(583年),才改为苍梧县。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七月,汉统一南越,置苍梧郡、广信县,苍梧王城为苍梧郡、广信县治所。赵光被封为隋桃侯,食邑3000户。
考古学家蒋廷瑜在《试从考古发现探寻汉晋广信县治的地理位置》一文中指出:根据梧州考古发现,西汉墓葬96处,700多座,为两广之最,“汉晋广信故城在今梧州市区内,即桂江与浔江汇合的河口、白云山西南簏,应是没有问题的。”广东著名考古学家杨式梃也指出:“不难看出,梧州市发现的两汉及晋南朝文化遗存当会比封开县丰硕,特别是梧州市发现的这个时期的文物中,有数十件被鉴定为一、二级珍品。如果把这些重要文化遗存与汉及南朝的广信县县治所在地联系起来考察,便不难看出,梧州市比封开县具有更多的优势。”地理学家刘茂真在《七百年苍梧郡治考述》一文中,以大量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充分论证了:“早在西汉至南朝的七百年间,苍梧郡治就在广信县城(今梧州城)。隋大业初至唐武德四年的短暂时间,苍梧郡移治于今广东封开县。”
中国辞书专家夏征农在《辞海》中说:“广信,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梧州市。隋开皇中改苍梧县。自汉至南朝,为苍梧郡治所。”
古广信县境,为现在的梧州城区、苍梧县和广东封开县。因此,新编《苍梧县志》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广信县(今苍梧县及梧州市全境),县治广信县城(今梧州市)。”新编《封开县志》也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南越灭。苍梧王赵光降汉,逐定南越地置苍梧郡及广信、封阳等县。封川属广信县地,开建属封阳县地。”早在清道光年间出版的《封川县志》也有同样的记载:“封川?熏本汉苍梧郡广信县地。”“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改封州为苍梧郡治封川”。“隋苍梧郡徒治封川”。此外,《大清一统志》、《封川县志》均有同样的记载:“隋郡改州,曰封川。州领苍梧、封川、封兴、都城四县,属苍梧郡。大业初,省封兴,改州为苍梧郡,治封川。”
总上所述,今广西苍梧县、广东封开县,从汉至南朝,均为“广信县地”,而广信县治所一直在今梧州,长达700年。隋大业元年(605年),苍梧郡治才从梧州移治封川。
梧州:岭南首府
梧州不仅是广信县治所,还是苍梧郡和交趾(州)刺史部治所,是岭南首府。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汉武帝刘彻对南越用兵,从湖南进入广西,出零陵、下漓水(桂江),抵梧州,直下番禺。平定南越后,在岭南置苍梧郡。苍梧郡之得名,据《异物志》说:“苍梧即刺桐,岭南多此物,因以名郡。”《永乐大典》也有相同的记载:“南人以刺桐为苍梧,因以名郡。”汉代,梧州茶山(北山)长满刺桐花,后来以苍梧族名之,改刺桐花为苍梧花,是岭南名花。“刺桐花,如木笔,高数丈,开时烂若红霞,风吹色愈鲜好,即苍梧花也”。汉武帝便以此花名设郡,称苍梧郡,郡治在广信县城(今广西梧州万秀区)。统辖广信、冯乘(今广西富川,、湖南江华)、谢沐(今广西恭城、湖南江永)、临贺(今广西贺州城区)、封阳(今广西信都)、猛陵(今广西苍梧、岑溪)、荔浦、富川(今广西钟山)、高要(今广东肇庆)、端溪(今广东德庆、罗定、信宜)10县,人口2.4万户,14.6万人,占当时广西总人口50%左右。苍梧郡已成为中国“古之名郡”。“广信县苍梧郡治,又为交州刺史治”。“苍梧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所在广信(今广西梧州市)”。其辖境相当今广西都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肇庆、罗定以西,湖南江永、江华以南,广西藤县、广东信宜以北。南朝时其辖境减缩,相当今广西梧州、苍梧县及江下游地区。
梧州不仅是苍梧郡治,还是交趾刺史部治。交趾刺史部,汉朝岭南政区。交趾,一作阝止,中国古代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韩非子》说,帝尧之地,南至交趾。汉元封五年(公元106年),交趾刺史张津、罗宏、太守士燮将交刺史部治所从赢县(今越南河内西北)移治苍梧郡广信,这是中国在岭南设首府之始。当时,中国设13个刺史部(州),交趾刺史部为13个刺史部之一。
“元鼎六年,定越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珠崖、日南儋耳郡。寻并珠崖、弃儋耳。交趾部领南海(今广东广肇诸府)、苍梧(今梧州)、郁林(今桂柳浔诸府)、合浦(今广东高廉诸府)、交趾、九真、日南(今安南地)七郡,刺史治苍梧广信”。首任刺史为罗宏,最后的刺史为朱符,先后共19个刺史,长达316年。其治所一直在广信县城。“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东汉末改为交州”。“东汉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治所在广信(今广西梧州市),旋(210年)移番禺(今广东广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承天以北诸首。三国吴分交州为交、广两州,交州治龙编,辖境限于今越南部分及广西钦州地区、广东雷州半岛。南朝宋后南界移至今河静广平省界,东界移至今广西南流江口”。
从汉至南朝近700年间,中原曾出现了动乱,而广信社会安定。梧州出土的汉墓砖铭文说:“永嘉世,天下灾,倘江南,尚康平。”因此,吸引了大批中原文化名人南迁广信,中原先进经济、文化传入梧州。著名的经济学家刘熙、程秉,自中原先后到广信,加快了广信的开发。如士燮家族,给西江3个古代民族(西瓯、仓吾、南越),带来了鲁地(今山东宁阳)的汉族地域文化,因士氏4兄弟分别是交趾、合浦、九真、南海太守,士燮又是“缓南中郎将,总督七郡,领交趾太守”,团结了不少士人在广信传授汉字和中原文化。陈氏家族(陈钦父子孙),给西江带来郑地(今河南疑川)汉族文化。黄氏(黄万定、黄吴)家族,给合浦、儋耳带来齐地(山东淄博)汉族文化。所有这些,使广信成为岭南首府,岭南文化发源地。中山大学人类学专家张洪指出:“岭南文化之源就是珠江水系最大的支流西江。”历史地理学家黄体荣在《广西历史地理》一书中说:“现在的梧州市,就是当时所设九郡的行政中心,是岭南首府。”
梧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华南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谭元亨说:“汉代、即汉武帝设苍梧郡后的300多近400年,岭南的府治是设在广信(即今梧州一带);及至明代,成化五年(1469年),明宪宗又在梧州设两广总督府,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方迁至肇庆,亦有100年之久,如加上肇庆的近80年(1566年—1644年),即岭南或两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梧州就近达550年之多,占汉武帝设苍梧郡以来2100多年的四分之一强。如此之长的府治,可见梧州在历史上的显著地位。”